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百度
2
今日热点
3
微信公众平台
4
贴吧
5
opgg
6
dnf私服
7
百度贴吧
8
知乎
9
dnf公益服
10
百度傻逼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警察殴打打人学生,舆论撕裂的背后
你手放哪呢,出生啊
薅广电羊毛!100元话费实付94.6元,还有电费96.9充100元!招团长~
疯传!广州地铁突发!警方介入
妹子穿小一号的牛仔裤,老司机看完也收不住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吹捧没问题,但请专业点
Original
ice招行谷子地
价投谷子地
2024-09-21
最近一段时间,银行板块整体开始逐渐走强,以代表银行板块的银行ETF(512800)为例,已经从最低点启动了约一个月,涨幅接近14%,如下图1所示:
图1
随着板块走强,各种吹捧银行股的文章开始多了起来,特别是各家券商的银行研究员,使出吃奶的劲写报告刷存在感。其实,我也可以理解,毕竟各家券商的银行研究员最近半年被憋死,利空一批接一批,写报告唱多怕被打脸,唱空怕甲方不买账,不写怕老板觉得不认真工作。如今,板块走强了,终于可以一展拳脚了。
这里我想说的是各位券商的研究员吹捧银行股行情没问题,这我也乐见其成。但是,麻烦各位研究员写吹捧文章的时候专业点,论证的过程要有理有据,不能无脑瞎吹。因为,
论断有瑕疵一方面会让读者怀疑你们的职业操守,另一方面会让读者怀疑你们的结论是否正确。
我也是看了最近某著名券商研究员发的银行业2023年投资策略报告节选后有感而发。具体是哪家券商我就不点名了。它家的结论就是看好银行业,推荐重点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银行,优质股份行和国有大行也值得关注。这个结论无可厚非,毕竟江浙地区的区域银行今年走势不错,重点推荐不会出大纰漏。剩下的优质股份行和国有大行也雨露均沾一下,给自己的报告留有余地。
在结论方面是没啥问题的,问题出在他们论证的过程中有两处出现了明显的瑕疵。
第一个是论证今年的降息在明年对净息差的影响有限。第二个是说目前银行的信用减值有较大的利润释放空间。
下面我就来一一驳斥一下这两处有什么问题。
到底谁在非理性看待净息差影响?
报告论述的提纲部分有这么一段对于净息差的描述,如下图2所示。大体意思就是贷款重定价的影响有限。但是请注意图2红框中的两处论述。
报告论述的方法是类比法:1,说2022年和2020年的下调幅度接近。2,说2021年1季度银行的净息差环比下降不多。
图2
但是,这里的论述2个地方都存在严重的逻辑瑕疵。首先2020年的下调是30/15bps,2022年是15/35bps,
表面上看差别不大都是在15~35bps之间,但是实质上无论是结构还是时间点上都有巨大的差异。
先说时间点上的差异,2020年的降息主要发生在上半年(2月/4月各一次),主要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。在LPR改革后,多数短期贷款已经完成重定价日均衡化(按照贷款发放日重定价)。所以,
到了2021年一季度,多数短期贷款已经完成了重定价。而2022年的降息发生时间偏晚(5月/8月各一次),所以到2023年1季度还有较多贷款需要重定价。
再说结构上的差异,2020年的降息主要是降1年期利率,5年期降得少。2022年的降息则正好相反长期降得多。
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重定价行为有较大的差别。
短期贷款的重定价多数表现为到期续贷,到期续贷的利率相当于要重新商议加点。
短期贷款重定价的利率和信贷需求是否旺盛,经济是否繁荣有很大的关系。
我们都知道在2020年下半年,我国经济受益于疫情控制得力,出口替代效应,经济恢复很快。所以,我们会观察到2020年下半年第四季度净息差已经开始反弹。
长期贷款则完全不同,就是按照贷款签订的日期或者元旦进行重定价,不会受到外围经济情况的扰动。所以,可以预见明年1季度的贷款重定价行为和2021年1季度并不相似。
其次再看看第二部分的描述,说2021年的净息差重定价环比下降了4bps,银保监会的数据口径环比下降了3bps。这里面就有2个问题:
1,只谈环比不谈同比。2,是否考虑到了2021年银保监会统一要求信用卡分期手续费计入净利息收入带来的影响。
2020年,整个银行业的净息差是相对平稳的,所以即使2021年1季度重定价环比净息差有所下滑,但是同比2020年一季度变化不大。但是今年则完全不同,银行板块的净息差在第二季度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环比下滑,第三季度股份行的净息差相对稳住了,但是大行的净息差还在继续下滑。
净息差下滑的累积效应到明年一季度同比净息差普遍存在15~20bps的下降。这个影响要远远大于2021年一季度。
另一个问题,我不知道这家券商在计算环比净息差的时候是用2021年一季度的净息差和哪个数据进行了对比。
由于2021年初银保监会要求银行将信用卡分期手续费计入净利息收入。所以,2021年一季度的净息差数据和2020年第四季度的净息差数据口径是不一致的。
不清楚他们是否回溯了2020年第四季度的净息差口径。
减值损失有很大的释放空间吗?
报告的最开始重点突出的是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断好转,信用减值损失未来有较为可观的利润释放空间,如下图3所示:
图3
这种说法是否合适呢?个人认为有待商榷,文中所提的不良净生成率=(期末不良贷款余额-起初不良贷款余额-核销(负数)-净转出(负数))/期初贷款总额;信用成本=信用减值/期初贷款余额。券商报告说信用成本1%,远高于不良净生成率,所以释放利润空间可观。但是,
我相信撰写报告的人似乎忘记了,银保监会对于银行的不良处置有一些指标,比如常见的不良贷款覆盖率,拨贷比等。
我们想一下一些极端情况,看看是否真的有能力释放利润:第一种情况,假设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能核销,只能累积。那么,按照银保监会的规定不良贷款的覆盖率需要达到150%。也就是说0.69%的净生成不良率,需要计提0.69%*150%=1.035%的减值,这个数值还要略高于图3中的要求。有人说这是不核销才有的问题,如果都核销了覆盖率一定没问题。
好的,那么我们看看新生成不良都被核销的情况。
新生成不良都被
核销会消耗0.69%的信用减值,剩下0.31%*贷款余额的信用减值。假设银行新增信贷达到10%,按照银保监会拨贷比不得低于2.5%。那么银行需要至少保留0.25%*贷款余额的。那么,用0.31%-0.25%,只剩下0.06%够提升盈利么?
从两种特殊情况看,整个银行板块不太可能从信用减值里调拨营收到税前利润中,当然极少数优秀银行是有这个能力的。
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,
虽然券商的观点我赞同,但是观点的论证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瑕疵。给人的感觉就是先射箭后画靶子
。据说这份报告还是该券商首席银行研究员的署名报告,我只能说:
吹捧没问题,但是请专业点。你可以不说,但是不要说错话,说胡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点击文末的“
阅读原文
”或者“
粉丝福利
”子菜单,超低佣金能省就省别浪费。目前,粉丝福利提供3家国内券商,必有一款适合你。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轻触阅读原文
价投谷子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